他们用心良苦地想帮着子女往上爬,但他们的见识形成了子女头顶的又一层天花板。
——引自互联网
1
新闻非常简单:
从中国飞往美国洛杉矶的航班上,一个中国熊孩子不断骚扰邻座日本籍华裔小哥。小哥建议熊爸爸妈妈管管孩子,一边的爸爸妈妈不但不阻止还辱骂小哥,之后演变为肢体冲突。飞机落地后,等待熊孩子一家三口的是早已等候的FBI海关执法职员。这一家子被直接遣返回中国,计划好的完美旅游泡了汤。(引自互联网)
大伙的议论也十分一致,用一个词概括呢?
活该!
用一句话来概括呢?
孩子缺的教养,总有一天会狠狠报复在你身上!(某微信标题)
为何大伙会这样一致?由于在很多场所,大家都是这种熊孩子,或者“熊成人”的受害者。计较吧?本钱太高,后果不可控,不值得;不计较吧?又确实叫人非常不舒服。有美国海关替大家教训熊族中的一员,吃瓜群众容易有非常强的心理代入感。太解气了!
然而,解气又怎么样?
舆论就是如此,一窝蜂地扑向一个目的,形成一个热门,再一窝蜂地扑向另一个目的,形成另一个热门。反正,总有热闹可看,都跟吃瓜群众无关。
可能大家忽视了,很多人(我不好意思说多数人)和熊族有什么区别,是五十步与一百步有什么区别。由于,大家正处于一个热气腾腾的年代,一方面是经济飞速发展,一方面是教养常见缺失。而教养常见缺失是什么原因,并非大家缺少必要的教育技术(当然也缺),而在于大家还缺少教养形成的价值观土壤。由于教养的核心,是对别人(而不限于熟人)的尊重,是主动地将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加以协调的意愿和能力。而无教养社会,有一种价值观横扫所有。这种价值观或价值哲学,用一个词通俗地来概括,就是「不吃亏」。
小结一下:熊孩子事件就像喷发的火山,但包含吃瓜群众在内的所有人,可能都是运动着的地壳,而地壳运动的根本缘由则是板块冲突(价值观)。因此,只须板块冲突不停止,那样,就会不断地出现火山喷发,再多的消防队员也解决不了它。
2
在某种意义上,「不吃亏」,才是文革结束到目前中国人的“核心价值观”。
大家在各种场所,都比较容易一触即发,进入到一种争先恐后的状况。抢座位、闯红灯、抢盐……乃至于为了一些蝇头微利争得你死我活,都来源于「不吃亏」的冲动,「怕吃亏」的恐慌。
在这种斗争哲学的引导下,自然会有形形色色的成功者和失败者,与笑到和没笑到最后的人。因此,中国人又常常宣称「吃亏是福」。这事实上是弱者的避祸之道和取利方案,其背后的价值观,仍然是「不吃亏」。
当「不吃亏」深入人心,乃至于深入潜意识,就成了一种习惯,或者叫「路径依靠」。
有如此一个故事:
有一只蝎子想要过河,但蝎子不会游泳,只好向路过的青蛙求助,期望青蛙能背它过河。
青蛙当然了解蝎子是有毒的,青蛙就说:「我如果背你过河,你蛰我如何解决?”蝎子说:“不会的,蜇了你,我也会溺水淹死的。」
青蛙想了想感觉也对,就答应背蝎子过河。
可是就快到岸边的时候,蝎子蛰了青蛙一口。于是,他们两个一块落到水里。
临死前,青蛙问:「你明了解蜇了我你也会死掉的,为何还要蛰?」
蝎子说:「对不起,我实在忍不住了……」
明明没好结果,仍然要蜇他们,这就是长期的「斗争哲学」形成的习惯,无目的的路径依靠。
明明没急事,仍然要闯红灯;
明明争夺眼前这点小利会损害长久的声誉,仍然要争夺。
3
中国人为何「不吃亏」?
这跟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存活环境息息有关,包含解放后至八十年代初的这期间。当资源极其紧张,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之际,争夺有限的资源,就成了处境中的最佳选择。因此,几代中国人,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生的人,由于童年饥饿记忆的深刻刻写,便将全部的智慧,聚焦于此。
我是七十年代人,小时候,见惯了街坊邻里与妯娌之间,在油盐酱醋的争夺战中,耗尽了人际智慧,无论是语言,还是面部肌肉,都练习得炉火纯青。极端的善良与极端的自私,以一种光怪陆离或者说扭曲的方法组合在一块。
物质渐渐富足之后,人却已经形成了「蝎性」,形成了路径依靠。见到实惠就想占,特别是「公家的」。一个人的本事,就是可以多大程度上将公家的东西转变为我们的,小到一枝笔,大到贪污腐败。
并且,这种「蝎性」会以家教的方法传承。有多少孩子是由于不想跟人争抢或抢慢了被爸爸妈妈骂「没眼色」或「不机灵」?
我小时候,连当班干部会被很多爸爸妈妈觉得是非常傻的行为,会干扰我们的学习。爸爸妈妈会对你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等做不少指导,这类指导,确实十分有效地在塑造一个孩子,直至今。
4
假如不一直轮起道德的大棒的话,大家可以发现,「不吃亏」在资源匮乏年代,是一种势必的选择,也是一种存活智慧。张贤亮的类似《绿化树》如此的小说中,记录了很多类似的智慧。
但,我想问一个问题:合适资源匮乏年代的存活智慧,合适于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吗?
答案是显然的。大家这个年代,需要进步出合适大家这个年代的存活智慧,而「不吃亏」是很糟糕的一种低级方案。今天大家不再期待一个孩子学习的全部目的,是端上铁饭碗,确保可以优先存活下来,而是期待一个孩子可以抵达他的可能性的顶峰,成为创造者与领导人。
而对一个期望成为领导者的孩子来讲,非常重要的品格是什么?(顺便说一句,在这个年代,领导力是所有人应该拥有的一种素质,而不是少数成为所谓领导的人才应该拥有的素质。)
不是怎么样管理其他人,而是怎么样管理自己。
不是如何可以不吃亏,而是怎么样取得其他人的信赖与追随。
成为出色的领导者,需要拥有很多品格。而其中最重要和要紧的,是慷慨。一个不可以顾及同伴利益的人,一个在要紧关头缺少牺牲精神的人,永远没办法成为真的的领导者,特别是大家这个年代的领导者。就算在水浒的年代,要成为领导者,也需要第一是其他人的「准时雨」。
那些唯恐孩子吃亏的父母,自以为在帮孩子取得将来,事实上,是在把孩子逼进人际的死胡同,生活的死胡同。
拼了全部力量,培养出一个讨厌的人。就像新闻中这个熊孩子。
5
这类道理,熊孩子的父母知不知道?正在老去的爸爸妈妈们知不知道?
未必不了解,但已经丧失了对另一种可能性的体验。有的爸爸妈妈,已经从来不会相信合作、公益、自我达成……经过特殊年代的洗礼,他们的认知带宽已经变得非常窄,直至没办法理解生活还有另外的逻辑,与更高的幸福。
他们不相信那些。
何况作为一枚红旗下的蛋,他们已经不再相信牺牲、奉献、慷慨,不再相信很多崇高伟大的东西了。
他们不会再被这种文章打动,他们感觉无非是忽悠,他们会报以过来人知道所有洞悉所有的冷笑。
然而对整个社会来讲,要走出无教养社会,在非常大程度上,依靠的不是说服,而是整个社会的自然进化,是一代人退出历史舞台。大家需要相信,更年轻的一代,在摆脱了物质的重压后,会更了解考虑,更追求有一种有意义的生活。
到那时候,一个教养社会已经筹备好了,并且势必到来。